
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以来,绵延千余年,直至清末才走向终结。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政治格局,打破了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政权的局面。皇帝通过科举制度能够亲自挑选出符合朝廷需要的士人,从而有效地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,进一步巩固了皇权。正因如此,科举不仅是一种选官制度,更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。
与过去依靠门第、血统进入仕途不同,科举考试为普通百姓,尤其是出身寒门的读书人,提供了一条通往权力中心的道路。许多士子寒窗苦读十年,正是怀揣着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的梦想,企盼通过一纸功名改变命运。宋真宗在《励学篇》中甚至直白地写道: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”这种言辞虽然夹杂着功利色彩,但比起空泛的劝学之语,更能激起寒士的求学热情与共鸣。
到了明清时期,科举制度逐渐僵化。朱元璋确立八股文为主要考试形式,要求答题必须依照程式写作。久而久之,读书人只会围绕经典经义反复推敲,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,沦为皇权意志的代言人。即便如此,进入仕途所能获得的荣华富贵,仍让无数人趋之若鹜。《儒林外史》中对这种风气进行了讽刺,揭示了功名背后的虚伪与荒诞。
展开剩余65%清末之际,西方列强入侵,社会动荡,传统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。1901年,慈禧太后被迫下令改革科举,要求试题增加时事、政治与中外历史,不再局限于八股文。考官奉旨出题时甚至拟出一道《项羽拿破仑》,把中国古代名将与西方军事天才并列为考题。然而,这对大多数考生而言却是天书。项羽他们自然熟悉,可拿破仑是谁却闻所未闻。于是,有人误将“拿破仑”拆解成“拿破轮”,甚至洋洋洒洒写出一篇奇文,将军事人物的比较写成了“项羽拿一个破轮子”的故事。这篇文章既荒诞又滑稽,但也折射出当时读书人眼界的局限。
其实,这样的误解并不罕见。清代闭关自守已久,社会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极其有限。早在乾隆年间,英国使团提出通商要求时,乾隆依旧以“天朝上国”自居,拒绝交流。直到鸦片战争爆发,国门被炮火轰开,中国人才真正意识到与列强之间的差距。但即便如此,晚清的民众依旧处于愚昧状态。义和团运动中,许多人竟相信喝下符水便能刀枪不入,足见当时社会思想的落后。正因如此,《项羽拿破仑》一事才会广为流传,成为笑谈。
今天的我们回望这段历史,难免会会心一笑。我们清楚知道拿破仑的丰功伟业,而清末士人却将其误解为破轮,显得极为可笑。但背后更令人深思的是,那个时代的知识局限与国家困境。好在经过近代百年的探索与抗争,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才真正扫清了积重难返的阴霾。此后随着扫盲运动的推进,普及教育逐步实现,绝大多数百姓终于能够读书识字,社会也逐渐走向了新的开端。
(全文约880字)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