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的一个春日,在西南某飞机制造厂的会议室内,86岁的日本“经济学家”阿尾博政与四名工作人员正低声细语,心情似乎格外紧张。就在他将一个厚厚的信封递出去的同时,厂房的大门被猛然推开,几名国安干警出现在门口,犹如闪电劈下,让人防不胜防。
这位在中国潜伏了37年的“友好学者”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惊慌失措,他细心布下的伪装在这一刻被无情撕裂,所有隐藏的秘密瞬间暴露无遗。
阿尾博政的间谍生涯始于1930年的日本富山县。在那个充满军国主义狂热的时代,他年幼的心灵被极端思想所侵染,早早就接受了效忠天皇的教导,十几岁时便加入了童子军,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。日本战败那年,年仅15岁的他热血沸腾,却因没有机会实现理想而心怀遗憾,从此种下了心中无法磨灭的忧愁。
1959年,时年29岁的阿尾博政被招入日本自卫队,凭借着聪明机灵和处理事务的巧妙,他成功入选了与美方合建的情报机构“武藏机关”。在这个充满机密的环境中,他不仅掌握了流利的中、英、俄三种语言,还深入学习心理学和经济学,为他未来的潜伏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展开剩余68%1972年3月,他接到上级下达的秘密命令:“派他去中国收集情报。”于是,阿尾博政以“经济学者”的假身份踏上了中国的土地,开始了他漫长的间谍生涯。
在四川的军工单位中,这位“日本专家”总是表现得谦逊有礼。他时常举起相机,赞叹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成就,也不时和工程师们激烈讨论技术细节。没有人会想到,他西装的纽扣处藏着微型相机,而公文包的夹层里则暗藏着测绘仪器。
阿尾博政的间谍技巧极为高明,他公开批判日本的侵华历史,甚至向媒体忏悔日军的暴行,巧妙地赢得了许多中国人士的信任。借助于参观军工单位的机会,他拍摄了甘肃秦岭的轰炸机工厂、南方某机场的新型战机,连导弹储存地的信息也被他默默记录在制图上。
在他以旅游为名深入军事重地的日常中,向导们热情地介绍“附近特别之处”,却无意中泄露了高达85处军事基地的情报。在2016年被捕之前,阿尾博政刚刚用一叠钞票收买了飞机制造厂的员工,这正是导致他被绳之以法的致命一击。
2009年,阿尾博政的自信开始显露出来。他在日本匿名出版的《自卫队秘密谍报机关》中骄傲地写道:“认识我的人都会说,阿尾这个家伙原来在做这样的惊人工作。”然而,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中国方面的警觉。
七年之后,在四川的一家飞机制造厂,工厂保卫部门发现了四名员工泄露机密、收取境外资金的行为,经过深挖,最终指向了背后主使者——全头白发、面容憔悴的阿尾博政。
审讯结果令所有人震惊:这个在中方媒体频繁露面的“知华派”人士,竟在37年间向日本传递了150余份涉及军事与经济的高度机密情报,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85个军事基地的具体坐标。
当冰冷的手铐锁住了阿尾博政干枯的手腕时,这个曾在自传中自称“青桐战士”的间谍,也许开始回忆起:因长期潜伏而与妻子失去联系,妻子最终选择与他分道扬镳;而他毕生为之效忠的日本政府在他被捕后迅速与他划清了界限,让他陷入孤立无助的境地。
无论何时,国家安全的警惕之心都不能稍有松懈——因为真实的间谍绝不会把“间谍”二字刻在脸上,藏于无形之中,令人防不胜防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